top of page


.png)
Polyglot的創立
澳門雖被譽為中西文化交匯的中心,但不可否認的是,澳門學生普遍的外語能力與這座城市的“金名片”形象存在很大的差距。儘管葡萄牙語在澳門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普及程度卻僅停留在表面。很多時候,我們都將學習外語視為個人簡歷上的一個加分項,認為這能在求職或升學時更加“吃香”。然而,正如著名翻譯理論學者Eugene Nida所言,“學習外語不僅是學習一種新的溝通工具,更是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多語教育中心的成立,旨在轉變澳門公眾對學習語言的傳統觀念,回歸學習外語的本質。我們希望通過融合語言學和認知學的教學模式,不僅讓學生從小能夠熟練掌握一種新語言,更能理解它背後的文化、鍛鍊多維度思考能力,從而在人際關係、職場、談判和合作中促成更大的成功。
教學模式
多語教育中心致力於創造一個充滿活力和包容性的學習環境。我們的課堂設計配合不同年齡層學生的語言發展需求,採用系統性、靈活且多樣的教學模式,以提升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及綜合競爭力。多語教學模式包括但不限於:
-
PPP (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 - 引入新知、練習、產出
-
TBL (Task-Based Learning) - 小組合作任務解決問題
-
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 通過身體動作加深對語言的理解
-
Five Senses Learning - 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的參與來增加學習體驗


授課語言
很多最新的語言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示,最有效的外語學習方法並非單純依賴以外語為母語的老師(即我們俗稱的“外國人”),而是創造一個讓學生和老師之間能夠進行充分“社會互動”的環境。所謂的充分的互動,通常要求老師不僅掌握學生的母語和外語,還需深入了解這兩種語言背後的社會、歷史和文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廣東話的“含住金鎖匙出世”的英文說法是“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兩者傳達相同的意思,但在廣東話中是“金鑰匙”,轉為英文時卻變成了“銀羹”。若是一位不熟悉廣東文化和廣東話的外國老師,在講解這個比喻的時候可能只是單向傳授,即是老師講、學生背。而熟悉這兩種語言的老師則能立即向學生解釋這個比喻在兩種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微妙差異。在Polyglot,我們要求老師除了必須精通母語和所教授的外語外,還要結合兩種語言背後的文化來教學,從而幫助學生對外語建立更加深刻的認知。
bottom of page